,搞得钱弘佐哭笑不得。
“章先生,以后有密章进来,你先帮朕看一遍如何,去掉尽说些芝麻绿豆大的屁事的。”钱弘佐踢了踢脚边的篓子。
章德安躬身道:“先唐以来,宦官干政,颇多弊病,太祖(指钱镠)曾明令中官不得参与政事,臣深以为然。”
钱弘佐碰了个钉子。
陈云福在边上直翻白眼,心说“天大的权力掉你头上你自己不要啊”,忙躬身道:“奴婢倒是觉着,不是有翰林嘛,反正是要替陛下起草诏书的,不如捎带一起看看奏章。”
“言之有理”,钱弘佐觉得这样也行,翰林是个现成的官,拿来就能用,中书门下的相公们也没理由反对。
唐代的翰林最初是为皇帝提供娱乐人才的,比如李白、王维,他们的作用就是给皇帝写诗,以至于李白十分痛苦,感觉满腹经纶沦为玩物。
到了后来,翰林才有了拟写诏书的职能,权力得到了扩大。
钱弘佐这么做,也并非纯粹贪图省事,他这么做,另一大原因是为了安置科举官。
自打开科举以来,吴国的科举官其实晋升很困难,因为有大量的勋贵霸占了从地方到中枢的官位,一个萝卜一个坑,是很难有空缺的。特别是最高的宰相之位,更是绝无科举官的可能。搞得年轻人不愿意读书,宁可去参军。
钱弘佐扩大翰林的职权,让科举官可以一举获得成为天子近臣的同时,还侵夺了一部分宰相的职能,可谓是一石二鸟——既削弱了相权,加强了皇权,又使得科举的含金量和科举官的地位都得到了提高。
但是,勋贵集团会就此罢休吗?
并不会。他们的触角至少覆盖了两浙道的角角落落,往往在最不引人注目的地方,有时候就会掀起滔天巨浪。
第160章 内政时间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